地 址:隆昌石燕橋鎮上流村六組
聯 系 人:鄧先生
手 機:15583723983
網 址:www.yourpushfactor.com
隆昌金林陶瓷有限公司,創立于1980年,原為四川隆昌縣石燕橋鎮金林陶廠,于2000年后注冊為隆昌金林陶瓷有限公司。該公司以原產地高嶺土為原料,繼承非遺古法土陶制作工藝,堅持原生態環保制陶理念,助力于發酵華夏醇香美酒。
公司坐落在“中國石牌坊之鄉”四川省隆昌市,位于中國三大美酒核心主產區(仁懷、宜賓、瀘州)交匯位置。從事設計、生產、銷售土陶酒壇、酒缸、發酵缸、酒瓶、泡菜壇的綜合實體企業。其生產工藝《隆昌土陶大型陶缸制作技藝》,列為省級非遺項目;同時公司擁有獨有陶土資源,確保酒壇質量和供貨資源。
該企業現擁有3個專業生產車間,5條生產流水線,占地面積近2000多畝, 專業生產技術人員500余名。年均生產陶瓷酒壇為:2000公斤容量的陶瓷酒壇2000個;1500公斤容量的陶瓷酒壇3000個;1000公斤容量的陶瓷酒壇10000個;500公斤容量的陶瓷酒壇15000個;350公斤容量的陶瓷酒壇15000個等;同時根據客戶的需要,定制生產各類酒壇、酒瓶、菜壇和等土陶制品。
鄧雙:新一代的傳承人
他曾遠跨大洋,留學海外,但他放棄了國外優厚的薪資待遇,也拒絕了國內高校伸出的橄欖枝,而是選擇回到他的家鄉隆昌,繼續他們祖輩堅持的事業-土陶制作。
他叫鄧雙,現為四川省內江隆昌市石燕橋鎮金林陶瓷廠董事長,今年初被評為內江市青年人才。
于鄧雙而言,毅然決然地改行并不是一件可惜的事情,他所做的并不僅僅是子承父業,更是對非遺文化的代際傳承做出貢獻。
從村民到土陶工人
金林陶業的工人大多是曾經隆昌縣的村民們,他們的家庭和鄧雙的類似,世代做著土陶相關的工藝。金林陶業的出現使得土陶技藝從民間走向工業,在親朋好友的口耳相傳中,民間的陶藝工人們逐漸聚集與此,開始從事土陶的工業化生產。
工人們與管理者之間并沒有嚴格的上下級區分,更像是“搭把手”的親戚好友們。自然,對待“親友”們鄧總也是十分客氣,他介紹到“這些人往往都是夫妻一起來廠里工作,我們有的踏實的工人一個月能有兩三萬的收入,在重慶有幾套房,又供著幾個子女在讀大學”
于工人們而言,他們也十分珍惜在此工作的機會,金林陶業是隆昌為數不多發展較好的土陶廠,通過企業化,與外界接軌,他們的手藝變得更“值錢”了,不用擔心渠道問題,只要踏踏實實,就能過上穩定的生活。
土陶廠的困境
相比于裝飾華美的青銅器,鐵器等,土陶在歷史上一直偏向于民用,依靠民間自發的傳承。因而,在歷代政權眼中,土陶始終沒有進入其視線,這種”游離之外“的身份一方面給予了土陶技藝自由發展的便利,另一方面卻又意味著宏觀層面上的不被重視。
距金林陶業前年調研,曾經隆昌有200多條籠屜窯土陶生產線,而截至22年本實踐團調研時,僅剩下57條。越來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選擇離開隆昌,離開土陶,到大城市去謀生。在訪談中鄧雙語重心長地談到:
“成為非遺并不是什么光榮的事情,成為非遺是一種警示,意味著再不保護,這種技藝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”
工業化與市場化:土陶廠的自救
土陶廠在后工業時代也對傳統技藝進行了工業化改造:傳統的坑燒和面包窯制作依舊在進行,但有越來越多的電窯加入到土陶生產的過程中。當筆者問及這種工業化會對土陶制作帶來何種影響時,企業的管理者是偏向樂觀的:
“工業化大大提高了生產的效率,電窯燒制出來的成品品控會更好,質量和規范上會更有保障,更有利于像我們企業這樣的大規模生產”
除此之外,金林陶業并不僅僅追求土陶技藝的工業化,它也在思考如何與商業、旅游業進行接軌,企業打造了土陶的博物館,藝術工坊,在保持大型土陶生產的同時進軍小型、精品化陶瓷,力圖拓展產業線,實現多元發展。